• 首页
  • 科研技术服务
  • SCI解决方案
  • 科研单项支持
  • 医学进修
  • SCI影响因子
  • 学习资源
  • 优惠活动
  • 读文献你需要掌握这些要点来提高效率
  • 发布时间:2020-02-25      作者:医刊汇     来源:网络
  •   读文献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读法,但结果都是要能自己总结概括出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了。许多研究者往往在读文献时好像什么都明白,但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至于读文献也提不起兴趣。以下是医刊汇编译读文献的经验要点总结:

      一、要读一手文献。一般来说,二手文献总是经过压缩、选编和处理过的,而且这些文献都是服从于它们原文的表述需要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文字,也就不是原汁原味的原典。反过来说,经典是被时间检验过的文本,是优秀的作品,隐藏其中的思考方式、思维习惯、发问角度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揣摩和模仿的。不亲自接触这些文本,我们就无从学起。

      二、要学会英文阅读。不可否认,英文文献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学术语言,所以在进行文献梳理的时候,不能省略对英文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当然,也并不是说唯英文为上,而是要辩证地看待英文文献。读英文文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刚开始读时可能比较费力,读半天也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读,养成平时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

      三、阅读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边读文献边思考,至少有两重好处:第一,这些思考就是你将来进行写作、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由于是你读出来的第一体会,因此它是最鲜活的,当然也就是独创性的;第二,这些思考一旦系统地提出来,即通过一个表述脉络将这些思考书写出来,其实也就是以后写文章时的文献回顾,可以直接拿来用。关于如何边读书边思考,这里有几条建议:

      1.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这篇文章,这样你会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否有效回答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创新和不足,有哪些值得你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2.建立联系。要把新阅读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对接,也就是要把新阅读的知识对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上,同时批判性地进行知识重组:哪些补充了新的知识脉络,哪些修正了原来的知识结构等。

      3.复述文献。读懂文献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够复述这篇文献,同时能够以自己的话进行评述。复述文献的一个好方法是写读书笔记,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可以促使你更准确地描述你的阅读内容。

      四、要掌握精读与泛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一般需要精读,这样才能学习到这些文章背后的治学路径。精读其实并不单纯是为了获知文献的观点,同时也是在学习做学问、写文章的方法。通过精读,可以模仿、学习作者的治学路径,从而为自己的学术之路奠定基础。

      泛读往往是在开题之前,研究者需要熟知自己即将研究的领域的大致范围、主要学术观点、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进展,以便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研究创新和学术贡献。泛读文献一般都需要阅读者进行海量检索、广泛阅读,如此可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广泛阅读的顺序可以是先读问题,后读导论,再读结论,然后根据结论确定是否需要通读研究过程。当然,在泛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一篇好的文献,也可以转为精读。

      五、要做读书笔记。阅读的同时,必须配合记笔记,边思考,边记录,甚至要摘抄那些经典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单篇文章的综述。随记与摘录便于深入了解文献,而综述则便于总体性地把握这篇文章,两者结合起来,基本上就可以吃透这篇文献了。

      一般来说,写单篇文献综述,需要将研究者的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等问题进行简要说明。而为了把这些问题写清楚,研究者必须反复认真阅读这些文献,因为读不清楚,就写不清楚,一旦写不清楚,就反过来推动研究者再次认真阅读,而写清楚之后,就会发现,再来阅读时,也更加顺畅了。

      其实这些读文献、做笔记的功夫要在平时就做好,因为等到真正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精读。前面扎扎实实地做了精细阅读和读书笔记,后面再去阅读其他相关文章,你的文献阅读的效率也就跟着提上来了。

      科技论文编译,欢迎咨询医刊汇,医刊汇是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平台,服务范围涵盖了SCI期刊和中文期刊,可以协助医学工作者编译SCI论文和医学论文,其中主要致力于医学论文投稿、期刊投稿、期刊查询、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期刊论文发表、期刊数据库、论文查重和论文检测等服务。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ksci@yk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手机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