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毕业后想进入高校或者研究院的博士来说,有一段国内知名研究所/高校博士后或国外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可以提高自己将来就业的竞争力。国外博士后申请是实力与机遇的结合。实力当然是第一位的,通常由你的publications, awards等体现。
国外博士后申请时间——何时最佳?
博士后申请的时间通常是在毕业前一年,但具体时机还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仔细斟酌。申请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申请太早的弊端,一是申请人实力尚在增长中,早期的publication当然没有后期的那么诱人;二是,在背景提升阶段,有可能还能在发表上再有所突破。
同理,申请的晚了,赶上博士毕业论文正在筹备阶段,各种压力蜂拥而至,精力有限,在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草草开始,势必错过更有可能的合适的导师的邀请。
博士后申请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
不得不说,现在中国在科研这部分进步迅猛,不少好课题组的研究水平基本已达到甚至超越很多美国牛校相同领域研究组,而且国内博后的benefit很较为诱人,甚至还会许诺出站后留校的美好前景(虽然很多难以实现)。另外,面对国内高校或研究所职位越来越紧张的严峻现实,是先占住位置还是先博后也确实很让人纠结。毕竟现在国内高校都在倡导国际化,坑占稳了再出去的机会也是蛮多的。
如果想出国做博后,申请前就要开始蓄力。一是平时看文献时多留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有问题可以发email给通讯作者咨询一下混个“面熟”;二 是在文章上做好准备;三是平时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可以和潜在老板们多交流下,建立联系。毋庸置疑,这三点里面最重要的是文章和课题的准备。现在,国内科研条件越 来越好,所以发SCI文章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也请别专注于凑数量而发低档次的SCI。
关于博士后申请材料的问题
这里,主要强调2点材料的写作:套磁信和简历的撰写和制作。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外实验室的老板们较忙,一天收到一两百封邮件也是正常的情况,所以在邮件和简历中不要进行大段文字描述,这时候,套磁信的撰写就显得讲究一些。
套磁,既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又要能吸引导师的注意,态度上既不高傲也充满自信,读起来才会让人舒服。邮件中需要涉及到的信息包含:姓名、来自哪个学校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和申请课题组的契合或互补说明,最后简单表达一下想进入导师实验室或者课题组的意愿,其中的态度和语气等,就交给英语的习语表达,动词,语态去呈现吧。
简历部分,建议分清主次,进一步细化。同时,联系老板时也要有礼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越是大牛的导师,在联系的过程当中,慢慢会发现,导师会更nice和有礼貌。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当下申请人最感兴趣,最向往的导师没有名额,但是因为彼此良好,有礼有节舒服的沟通,一些导师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愿意推荐和自己的关系近的同事和朋友,供申请人做参考,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