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科研技术服务
  • SCI解决方案
  • 科研单项支持
  • 医学进修
  • SCI影响因子
  • 学习资源
  • 优惠活动
  • 关于SCI审稿人的选择
  • 发布时间:2017-03-14      作者:医刊汇     来源:网络
  •   同行评审是维护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审稿人的选择是保证其有效实施的关键。许多的SCI期刊在作者投稿的时候都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但这并不表示就一定会选用作者所推荐的审稿人,关于期刊审稿人的选择方式有哪些呢?

      1.选择审稿人的主要方式

      1.1编辑选择审稿人。编辑根据稿件的关键词在文献数据库或专家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审稿人。这种方式有利于维护同行评审的客观公正,缺点是寻找审稿人的过程比较费时费力,还有可能因为编辑学科知识的有限而选择不当。

      1.2编委推荐审稿人。编辑将稿件提交给学科编委,由编委来审理,或者由编委推荐审稿人。这是一种高效、合理的方法,但是需要编委的全力配合;而实际上编委都是著名学者,工作繁忙,很难全力配合,尤其是在稿件超多而编委有限的情况下。

      1.3作者推荐审稿人。编辑要作者推荐审稿人的主要意图是找到最合适的“小同行”审稿专家因为作者已经阅读过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哪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作者比编辑更清楚谁更有资格和能力来评估自己的工作。作者在公正、认真的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应该是最合适的审稿人,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快审稿进程。

      2.作者推荐审稿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作者的推荐不规范。部分作者只把推荐审稿人当成投稿的一个附加过程而草率对待;部分作者只推荐熟人做审稿人,尽管熟人也不一定都徇私情,但是将私人关系带到同行评审中来,还是非常有可能对评审公正性造成损害的;还有作者为了显示对论文的信心,推荐研究领域的“大牛”审稿,事实上,如果杂志的档次不够高,“大牛”未必愿意接受审稿,这种推荐也就失去了意义。

      2.2审稿人更多地给出肯定性的意见。因为作者通常都会推荐与自己学术观点相近或者文稿中正面引用文献的作者,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作者推荐了熟人,他们可能给出过誉的非客观的评审意见。

      2.3编辑对推荐的审稿人认同率不高。因为编辑担心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将私人关系带到评审中来,所以会更加谨慎地分析推荐审稿人的意见。那些理由不充分、内容不翔实、针对性不强的浮夸意见,以及与其他审稿人相左的意见,都不容易得到编辑认同。

      3.对策建议

      3.1引导作者推荐合适的审稿人。首先,告知本刊对审稿人的基本要求,在《作者须知》中对此进行明确表述。建议推荐与论文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非熟人,不一定是“大牛”,只要近几年发表过论文(最好是在更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且目前依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其次,要求作者给出充分的推荐理由。最后,告知作者不要小看推荐审稿人的举动,如果有“放水”行为,被编辑审核出来,会得不偿失;因为,这种行为只能说明作者对自己的研究缺乏自信,而且学术信用不高,编辑会给作者打个标签,审慎处理他的稿件。

      3.2认真审核推荐的审稿人。要检验作者的推荐是否客观,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学科方向的吻合度,推荐的审稿人应该是作者的“小同行”,除非作者的研究内容非常创新,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小同行”,只能推荐上一级学科的“大同行”。编辑对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进行多方面审核后,合格的录入专家数据库,即便这次没有用来审理推荐者的稿子,还可以以后用来审理相同领域的其他稿件。

      3.3有条件地使用推荐的审稿人。封闭的同行评审缺少监督,编辑只能谨慎使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当稿件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不常见,文献检索未发现相似论文时,当编辑选择的几位审稿人都没有审回时,可使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且最好与编辑选择的审稿人搭配使用,而不完全依赖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4.审稿人选择的技巧

      首先,我们得大致清楚稿件的处理流程。对于大部分稿件而言,是由编辑进行初筛的,包括审稿人的选择。换一句话说,编辑是稿件去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期刊水平越高,编辑的学术水平以及相应的权力或控制力就越大,初筛淘汰的比例就越大。对于很多非常专业的期刊而言,例如Circulation、Circ Res、ATVB、AR之类的,编辑可能就是你的小同行,直接就能够对你的稿件作出评价,并决定送什么审稿人(如果送到与反对你们观点的地方,那结果......)。

      其实在我们撰写论文时,大概就有对自己的工作质量的评价,并因此而有个基本投稿的目标了(通常会比现有水平高一些)。部分期刊你是无法选择编辑的,它们只分亚洲区编辑、欧洲区编辑、美国编辑等;部分期刊是允许你从名单中作出有限的选择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最好能够预先大致了解一下将处理你的稿件的编辑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无论是否与你的方向接近,可考虑写信索要他的最近论文,并且最好能够有少许讨论(要注意讨论的质量,纯拍马屁是没有用的,尊重是由实力做基础的)。如果方向接近,如果你们的学术观点也接近那最好;如果学术观点不同,就需要在行文中作出恰当的学术评价,既不能回避也不能一棍打死——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应对编辑,而是面对不同学术观点时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大牛除外。

      在选择审稿人的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对潜在的审稿人,预先讨要一些对方发表的论文,并能够做些讨论——尤其重要的是,在你的论文中,应对其关键论文有所引用。当然,必须注意到的是,你指定的审稿人通常只会有1个被选中。

      编辑决定送审后,审稿人一般都会比较客气,这一点期刊水平越高,越是如此。对不喜欢的稿件极少一棍打死,而一般是给出比较难以应付的大修意见,由编辑作出最后的选择。

      如果编辑对你的观点或稿件质量比较认可,他在送审时就会考虑,而在收到意见后,有时也会选择再次送额外的一个审稿人评审。如果能够收到审稿意见,如果是拒稿,且原因不足以说服你,你可以考虑争辩;如果是大修意见,你首先考虑的是逐条回复,必要时也需要争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争辩一定要有节,不能太强硬(大牛除外),客观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对方不当即可,保持礼貌——争辩通常没有用,目的在于给编辑和审稿人留下印象而已(有礼有节有(研究)实力),且印象不能差。对于大修意见,如果可以,一定要逐条回复;对于审稿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不厌其烦的详细说明,这也表明了你对对方意见的尊重。对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这实际上是少有的使你能够建立自己的学界联系和自己声誉的方式了,虽然你可能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方式会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即便目前的稿件可能因各种因素最终被拒稿,但下次的稿件呢?

      最后需要强调的还是:工作质量是决定性因素;但如果你的工作质量处于平衡的边缘,那么这种好的声誉或许就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ksci@yk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手机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