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硕士生来说,学位论文的选题是一大难关,其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注意。
一、论文选题并非论文标题
有相当多的硕士生把学位论文的选题当成确定论文标题。其实,两者差别甚大,不可混为一谈。所谓论文选题,是确定要研究的方向、范围、对象,具体地讲,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评价活动等四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向前一个阶段或前几个阶段反馈循环。
好的论文标题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方向、范围和深度。论文选题工作远比确定论文标题复杂。论文标题只是论文内容的外在形式,论文选题则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个步骤,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提。
二、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可研究问题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1. 并非所有“问题”都是“科研领域的问题”
人们所面对问题可分科研领域和非科研领域的问题两大类。显然,论文选题要将后者排除在外。例如,日常生活问题、宗教道德问题等就应排除在选题域之外。
2. 并非所有“科研领域的问题”都是“真实问题”
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科研领域的问题可区分为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两大类。根据现代分析哲学的理论,即便是科研领域的问题,也不都是真实问题。科研人员应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研究、分析并判定问题的应答域是否具有真实性,如果是真实问题,可继续保留在选题域内。
3. 并非所有“真实问题”都能进行研究
科研中的真实问题,根据对其背景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把握程度,可进一步区分为能解待解问题、知识性问题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将后二者排除在选题域之外。知识性问题尽管属于科研领域的真实问题,但由于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已经得到解决,如果再把它作为课题,势必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工作。
因此,在科研领域的真实问题中,能解和待解的问题才是贝尔纳所说的“实质性”的科学问题,才是爱因斯坦所讲的“标志着科学进步”的科学问题,才可纳入选题域。
三、论文开题要查新、查全
有些硕士生在论文选题或开题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与查新,仅凭手头的几篇论文或书籍,或者仅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就匆匆选题或开题,这就容易陷入重复他人研究成果的困境,弄得骑虎难下。
开题查新的好处在于可以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学位论文工作提供线索,准备条件,了解到本研究方向哪些是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已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从而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选题查新,关键是查准和查全。查准要求有合理的检索策略,如关键词的选取及其逻辑关系的确认等;查全则要求对文献全面占有。当然,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文献进行检索,由此便会产生一个查全的标准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合理确定检索所需数据库和检索年限。
四、公开论文选题报告,规范选题报告书
选题报告是对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的总结,是监督和保证硕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亦可使更多人了解、关心和帮助硕士生的科研工作。选题报告一般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
选题报告应该由导师小组参加,一般不少于5人,主要针对选题的目的和依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水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新点、工作量、工作进度等进行审定。按优秀、通过、不通过三等级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