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SCI期刊在作者投稿时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虽说不一定会采用,但总体来说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当然,推荐审稿人并不是说想推荐谁就推荐谁,而是要符合一定要求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作者推荐审稿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主要问题
1、作者的推荐不规范。部分作者只把推荐审稿人当成投稿的一个附加过程而草率对待;部分作者只推荐熟人做审稿人,尽管熟人也不一定都徇私情,但是将私人关系带到同行评审中来,还是非常有可能对评审公正性造成损害的;还有作者为了显示对论文的信心,推荐研究领域的“大牛”审稿,事实上,如果杂志的档次不够高,“大牛”未必愿意接受审稿,这种推荐也就失去了意义。
2、审稿人更多地给出肯定性的意见。因为作者通常都会推荐与自己学术观点相近或者文稿中正面引用文献的作者,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作者推荐了熟人,他们可能给出过誉的非客观的评审意见。
3、编辑对推荐的审稿人认同率不高。因为编辑担心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将私人关系带到评审中来,所以会更加谨慎地分析推荐审稿人的意见。那些理由不充分、内容不翔实、针对性不强的浮夸意见,以及与其他审稿人相左的意见,都不容易得到编辑认同。
二、对策建议
1、引导作者推荐合适的审稿人。首先,告知本刊对审稿人的基本要求,在《作者须知》中对此进行明确表述。建议推荐与论文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非熟人,不一定是“大牛”,只要近几年发表过论文(最好是在更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且目前依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其次,要求作者给出充分的推荐理由。最后,告知作者不要小看推荐审稿人的举动,如果有“放水”行为,被编辑审核出来,会得不偿失;因为,这种行为只能说明作者对自己的研究缺乏自信,而且学术信用不高,编辑会给作者打个标签,审慎处理他的稿件。
2、认真审核推荐的审稿人。要检验作者的推荐是否客观,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学科方向的吻合度,推荐的审稿人应该是作者的“小同行”,除非作者的研究内容非常创新,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小同行”,只能推荐上一级学科的“大同行”。编辑对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进行多方面审核后,合格的录入专家数据库,即便这次没有用来审理推荐者的稿子,还可以以后用来审理相同领域的其他稿件。
3、有条件地使用推荐的审稿人。封闭的同行评审缺少监督,编辑只能谨慎使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当稿件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不常见,文献检索未发现相似论文时,当编辑选择的几位审稿人都没有审回时,可使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且最好与编辑选择的审稿人搭配使用,而不完全依赖作者推荐的审稿人。